里山 日本北陸石川縣和福井縣的里山倡議進度
文.圖/李光中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2011年3月10日前往日本名古屋參加第一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會員大會,沒想到大會第二天即發生東日本311大震災;基於安全考量,主辦單位取消了戶外觀摩行程。2012年的第二屆、第三屆會員大會(IPSI-3),則分別在非洲肯亞和印度海德拉巴舉辦,筆者參加了印度召開之第三屆大會,惟該會議並無特別安排里山案例戶外考察行程。第四屆大會(IPSI-4)回到日本福井縣召開,會議特別安排戶外考察行程。說到福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印度的第三屆大會中,福井縣代表演講完〈福井:1,500年的里山土地〉專題後,表示願意主辦2013年的第四屆大會,隨即受到所有會員的讚賞和感謝。
此次前往日本參加第四屆大會,入境後,我習慣性在機場大廳蒐集在地旅遊地圖和觀光資料,驚喜的發現一張小摺頁:〈世界農業遺產:能登的里山里海〉。能登位於日本石川縣,在福井縣的北方,為日本北陸三縣之一(另一為富山縣)。此次雖然未安排能登半島的參訪行程,然而其農業聖地的地位,仍值得作為臺灣推動里山倡議的借鏡。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於2002年啟動全球性農業遺產保護網絡—「全球重要農業遺產系統」(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在日本稱為「世界農業遺產」。類似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遺產名錄,FAO登錄了全球各區域不同農業系統中,人類持續使用千百年以上的農業生產地。和許多世界遺產不同的是,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地都是某特殊地理環境中的一般居民,為了生活、生計之需,善用當地自然環境資源,歷經千百年考驗而傳承下來的活文化地景。這些農業地景既供應糧食,自然環境也受到維護,成為人類永續土地使用的範例。
GIAHS可分為以下7種類型:以水稻為基礎的農業系統、以玉米/塊根作物為基礎的農業系統、以芋頭為基礎的農業系統、遊牧與半遊牧系統、獨特的灌溉和水土資源管理系統、複雜的多層庭園系統、狩獵/採集系統等。依據2014年FAO公告的統計資料,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共有31處,其中亞洲22處最多,包括:中國大陸11處、日本5處、印度3處、菲律賓1處及南韓2處。
2011年6月,日本石川縣能登半島的「能登的里山里海」與新潟縣佐渡市的「與朱鹮共生的佐渡里山」,同時被列為GIAHS。「能登的里山里海」登錄面積有1,866平方公里,分布在能登半島的9個市町,幾占石川縣的一半。登錄「能登的里山里海」的認定條件有下列6項:
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傳統農林漁業與土地利用
本區至今還保存著自然曬稻穗「稻架晾曬(天日干)法」、漁女捕魚等傳統農法。此外,由山坡地水稻梯田、山谷水稻田以及超過2,000處的水源埤塘所構成複雜的鑲嵌斑塊地景,提供許多重要或瀕危生物的棲息、覓食場所。
二、里山里海孕育多樣性的生物資源
本區里山里海除了孕育有潛水甲蟲龍蝨、北陸山椒魚、錨紋虎甲蟲等多種珍稀物種以外,還有300種以上候鳥紀錄。此外,也積極栽培中島菜等「能登野菜」、能登大紅豆等在地品種。
三、優美的里山地景
本區擁有向日本海傾斜和擴展的坡地「白米千枚田」(輪島市)、谷地的水稻田、並排的白墻黑瓦或茅屋頂農舍、防止日本海強烈海風吹襲房屋而建造的「間垣」等,展現了日本山村與漁村的傳統風貌。
四、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
這裡仍存有被譽為日本唯一保留在能登地區的「揚濱式煎鹽」的製鹽法、與里山薪材資源管理密切相關的「木炭燒」、代表日本傳統工藝的「輪島漆器」等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
五、悠久歷史孕育出的農耕文化和祭禮
為了祈禱農、漁豐收,能登地區仍流傳「燈籠節」和「奉燈節」,即抬舉著數米到數十米高的神燈遊行,以感謝田神。其農耕祭儀「田之神祭」也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肯定本區長久傳承農林水產業的深度文化祭祀禮儀。
六、里山里海的利用和維護活動
為了讓「能登的里山里海」給當代享有並傳承給下一代,本區積極推動都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交流,例如:水稻田認養制度、農家民宿等,都有顯著成效;同時促進農林漁業人員、行政、地區居民、大學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等共同合作,進行人才培育、農林水產業振興、生物多樣性維護等工作。
創造臺灣的「Sato-girl」和「Sato-boy」
臺灣自十多年前起,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機關也曾陸續提倡鄉土教學、學校本位課程、社區有教室、永續校園、特色學校等新政策和計畫,也曾興起一股以在地社區為學習教室、以在地知識為學習內容、以在地居民為學習對象的新風潮。一時間,社區與學校(尤其是鄉村地區)共存共榮的夥伴關係受到重視。然而計畫趕不上變化,教育政策缺乏延續性,通常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機關重視什麼,中小學校長也就跟著重視什麼。我曾多次邀請鄉村小學校長,鼓勵學校老師和學生參與在地社區的資源調查(知寶)、協助社區居民維護和增進在地環境資源(惜寶)、與社區居民一起規劃發展環境解說和農村遊學行程(展寶)。然而,有的校長回答我,偏鄉小孩需要的是提升基本學力,不是這些;有的校長說,偏鄉小孩需要多看多學習外面世界,而且這些小孩從小跟隨大人務農,為什麼還要向農民學習農作?其實這些校長不知道,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許多鄉村小孩從小就看不起大人務農,大人也不希望小孩長大後做這些「沒出息」的農事,所以現在很少有會種田的小孩了。反觀日本,近年大力發掘「里の達人」,鼓勵學校發展在地里山里海環境教育課程,鼓勵農村孩童成為向農民學習和傳承農業知識技能的「Sato-girl」和「Sato-boy」。而臺灣農業的政策制定和經費投入,仍受困於休耕地和假農舍擴張、老農津貼等國庫負擔問題,而有機耕地僅占所有耕地1%,農業環境政策對比日本,只能說:急起直追吧!
本文節錄轉載於《臺灣桃花源 看見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