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倡議與生物多樣性

in-the-mountain-initiative01-1_729e7.jpg

在日本,里山(Satoyama)指的是環繞在村落(里)(Sato)週圍的山、林和草原(山)(y a m a),也就是位於高山(日文為「奧山」,Okuyama)和平原(日文為「里地」,Satochi)之間(圖一),包含社區、森林、農業的混合地景(landscape)。根據此一定義,一個以水稻田為主的里山地景(Satoyama landscape)也包括了鑲嵌的混合林、水稻田、乾涸的稻田、草生地、溪流、池塘和灌溉用蓄水池等多種地景,因此里山除了農業生產外,還可提供動植物多樣化的棲地。例如谷津水稻田(Yatsu rice paddy)是位於偏遠鄉村的峽谷水稻田,田邊有斜坡,坡上有短草,草坡之上為森林,森林有水源涵養的功能。但是森林的遮蔭效應會影響水稻生長,因此靠近水田的邊坡不能有森林,必須改變成草地,而且草還不能長得太高。所以當地農夫每年要除草三次,以免草長得太高,產生同樣的遮光效應,影響水稻生長。這樣的作業方式原本是為了生產水稻,卻意外開創了多樣的棲地,使得整個系統既有森林邊緣(forest edge)的物種、草甸(meadow)的物種,也有濕地(wetland)的物種,因而達成水稻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保育雙贏的局面。

in-the-mountain-initiative01-2_38840.jpg

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UNU-IAS)聯手啟動的。里山倡議主張促進符合生物多樣性基本原則(例如生態系做法)的活動,它的願景在於實現社會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按照自然過程(natura l processes)來維持、開發社會經濟活動(包括農業與林業),亦即塑建一個人類與自然的正面關係。透過永續的自然資源管理和使用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妥善維持,讓現今以及未來的人類都可以穩定地享受各種從自然中獲得的惠益。里山倡議也主張從社會和科學的角度,重新檢討人類和自然的關係應該如何作用,因此里山也自稱為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SEPL)。

in-the-mountain-initiative01-3_1f8e4.jpg

里山地景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版本和稱謂,它在菲律賓稱為muyong,在印尼和馬來西亞稱為 kebun,在韓國稱為 mauel,在西班牙稱為 dehesa,在法國則稱為 terroir。雖然這類的地景的實際組成會因各地特殊的氣候、地理、文化和社會經濟條件而有些許差異,然而就永續性而言,其重要性卻無分軒輊。「里山倡議」當然也可以稱為「muyong 倡議」或「terroir 倡議」,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世界通用的名詞來表示這一類的地景,而日本是第一個探討此類地景的國家,因此《生物多樣性公約》採用日本的「里山(Satoyama)」來代表這些既關照社會、環境,又兼顧生產的地景。

in-the-mountain-initiative01-4_d7436.jpg
in-the-mountain-initiative01-6_bd9de.jpg

資料來源:趙榮台,2011,里山倡議,大自然季刊NO.110, P64-67。

 
joseph ji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