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倡議問與答

再談里山倡議_6784f.jpg

Q:實踐【里山倡議】的目的之一是希望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但是有無經營利用的上限?

A: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資料顯示,全球40%的經濟直接或間接來於生物資源的利用,永續使用可以確保生物資源的維繫,因此,永續使用的經驗可以應用在各種經濟活動,包括農業、林業、漁業、畜、生物燃料生產或生物勘探。《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第七屆締約大會VII/14 號決議通過永續使用生物多樣性的「亞的斯亞貝巴原則和準則(The Addis Ababa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Sustainable of Biodiversity, AAPG)」。未來「生物多樣性的永續使用」還將發展一套在地層級和全球層級的關鍵指標,以監測不同類別的永續使。上述的原則、準則、建議或指標都是要確保人類利用生物多樣性的時候,不會造成生物多樣性衰退。

Q:施行【里山倡議】的國家,已發起國日本為例,政府、學術界、社區及民眾,分別扮演何種角色?負責哪一部份的工作?有階段性任務完成的時候嗎?

A:《生物多樣性公約》要求各締約方應制定國家策略、計畫或方案,以保育生物多樣性並永續使用生物資源。締約方應該查明各種無以永續(unsustainable,不可持續)和永續(可以持續)的生產方式,糾正前者,鼓勵後者。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可以協助生產者或社區恢復友善環境的傳統作業方式,也可以提供更友善環境的方法和技術給生產者選用。在轉型為永續生產過程中,如果導致生產者的損失或收入減少,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應設法補償生產者,因為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保護公共財(例如更好的水質)、維護公共利益,卻蒙受經濟損失,則其損失理當由公眾分攤。

Q:生產地景有需要市場的支持,或者應該說有經濟產值的顧慮嗎?

A: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所生產、製造的產品,就和其他任何產品一樣,都必須考慮市場的需求。例如日本京丹後市因為農林漁牧業停滯、人口外流、農村老化,管理和使用自然資源的人越來愈少,廢耕地與荒林不斷擴大,次生林與廢耕地也使野生動植物的棲地品質日益惡化,因此該市決定鼓勵促進生質能源的使用,以解決當前的危機。除了生質能源的利用和自然資源的循環使用,該市還發展林間放牧,藉著林間乳牛的啃食改善森林棲地品質,乳牛生產的「森林牛乳」和農夫生產無汙染的「森林米」則大幅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經濟收入穩定、工作機會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都提高了年輕人留在家鄉的誘因。里山地景的開創似乎為前述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找到了一條出路。

 

資料來源:趙榮台,2012,再談里山倡議,大自然季刊NO.114, P34-37。

 
joseph ji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