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
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的緣起
2010年10月於日本名古屋舉辦的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日本政府與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啟動《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以下簡稱IPSI)》,主旨是透過國際合作,建立對鄉村地區等半自然(semi-natural)環境的價值認同,並發展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續農村社會模式。里山倡議的實施策略,是透過收集世界各地自然資源永續管理的案例,建立資料庫,
並分析出這些案例共通的永續土地利用原則,繼而利用廣泛的專業技術與經驗,建立全球不同地理環境中,農林漁牧等生產地景的永續經營管理策略和操作指南,最後將里山倡議的策略和操作指南發展為具體行動計畫,並推廣到全球各地。里山倡議的秘書處迄今已召開三次IPSI大會,加入的會員組織達142個。台灣目前加入的會員組織計有: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東華大學、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
歷屆IPSI會議概況及重要訊息
第一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會議(IPSI-1)第一屆里山倡議國際夥伴網絡大會(IPSI-1)於2011年3月10〜11日在日本名古屋召開。10日執行委員會18位代表修訂了該倡議的運作架構,並指定UNU-IAS擔任推動該倡議的秘書處。執委會也認可了23個新會員以及10項由會員發起的合作計畫。第二天舉辦公共論壇,以IPSI推動架構的五個領域為分組主題,由43個在場會員分兩場地報告,分享經驗和成果,促進交流。台灣方面有東華大學代表(即筆者本人)前往參加。
《IPSI運作架構》是一份所有會員必讀的重要文件,內容計11條,依序規範IPSI的名稱和目的、會員資格、會員參與的原則、IPSI國際大會、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學術和實務活動、聯絡點會員、會員責任、資源匯集和運用、運作架構條文的認可、施行、修正和解釋。
上述IPSI推動架構的五個領域,是IPSI希望各會員組織選擇參與和貢獻的五大面向,包括:(1)知識促進:通過收集、分析和比較個案研究,交流各國經驗和教訓,並將這些知識運用於能力培育工作中;(2)政策研究:主題包括促進生態系統穩定的服務、在傳統生態知識體系和現代科學之間建立橋樑、探索「新共用」或協同經營的新途徑、維護或復育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整合相關政策等;(3)指標研究:探討人類福址和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以下簡稱SEPLs)回復力(resilience)之間的關聯性,發展可衡量的指標;(4)能力培育:通過教育普及、資訊傳播以及各類培訓活動來增進對里山倡議的瞭解和推行能力;(5)實地活動:針對上述四個領域,透過各會員組織的個別計畫或會員組織間的合作計畫,從事里山倡議的研究和實務的相關行動。2011年底IPSI執行委員會審核通過了15項合作計畫。
IPSI-1大會第二天正好發生東日本311大震災,主辦單位遂取消了原訂12日的里山案例考察行程。里山倡議推舉的16處國際範例中,以「森林是海的戀人運動──恢復河川流域健康」為主題的日本宮城縣氣仙沼市,也在東日本大震災中受到重創。然而據筆者觀察,在國際間率先推行里山倡議的日本政府並未因此洩氣,反而藉IPSI秘書處的協助,調整了里山倡議的推動策略;從原本著重於活化農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資源,轉而同時強調環境防災、生態復育和大自然回復力的重要性。
例如在東日本大震災的5個月後,IPSI秘書處所屬機構──聯合國大學,即於2011年8月5日在東京舉辦了一場東日本大震災復興國際研討會,主題訂為「里海──里地──里山復興的整合方法」,希望在考量鄉村社區面臨人口老化和青壯人口外流等困境的前提下,發展出連結陸地和海洋的的整合性地景方法,促進里山和里海地區的復育和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