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

國際里山倡議的概念和作法,
自從2010年底引進台灣後,受到政府和民間的歡迎。
各地符合里山倡議精神、從事農村地景保全活用的案例也愈來愈多。
然而,台灣目前尚缺乏整體性的里山倡議規劃和推動架構,
來整合及強化政府和民間的智慧及力量。
本文關注上述機會和問題,提議一項「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
(Taiwan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TPSI)建立的推動架構,提供各界參考。

國際里山倡議的源頭: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

國際里山倡議的緣起,是回應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新目標《愛知目標》。愛知目標是2010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辦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屆大會,所設定的2011?2020年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利用的新目標。

愛知目標的願景是「與自然和諧共生:在2050年底前,完成生物多樣性的評價、保育、復育和明智利用,維護生態系統服務,持續一個健康的星球,並提供所有人類基本的惠益」。在此願景下,擬訂了20項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作為各國擬訂生物多樣性國家策略和行動計畫的依據。

該次《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期間,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與日本環境省聯合宣布推動的「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目的是希望藉由分享各國經驗和範例、推動會員間合作計畫等方式,透過鄉村地區農、林、漁、牧等生產地景的保全活用,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於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的達成。至今4年已吸引全球近162個會員組織加入,召開了4次國際會員大會。台灣正式加入的會員組織目前有:國立東華大學、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註)。
在20項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之中,里山倡議與下列9項目標有關:目標4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目標6永續漁業、目標7永續經營管理區、目標11保護區、目標13農業生物多樣性、目標14基本生態系統服務、目標15生物多樣性與碳儲存、目標18傳統知識、目標19生物多樣性知識。很明顯的,這些目標都和農業生產環境的保育和利用有關。

里山倡議的核心對象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指透過農、林、漁、牧等生態地景的保全活用,發揮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此,里山倡議著重保全農業生產地景的完整性,也就是將農業生產環視為一農業生態系統。在里山的農業生態系統中,農田裡的作物和其他物種的多樣性、棲地多樣性以及環繞農田周圍的地景多樣性等三者,都需保全其聯結性,以強化農業生態系統的回復力,因應未來日益加劇的氣候變遷衝擊,維持經濟、社會和生態的永續性。

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的現況與挑戰

如前述,國際里山倡議是為積極回應生物多樣性愛知目標(2011-2020年)而啟動,因此台灣推動里山倡議的主要負責部門,自然歸屬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政策制定主管機關──林務局。由於里山倡議涉及面向廣(9項愛知目標),林務局雖扮演推動、協調者的角色,仍需和相關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共同合作。

目前,台灣各地符合里山倡議精神、從事農村地景保全活用的相關案例愈來愈多。首先,林務局以里山倡議為主題,在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濕地、新北市金山區八煙聚落、新北市貢寮區田寮洋、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等地區,推動水梯田和濕地生態復育計畫。此外,林務局也積極與學術機構合作,探討「濕地生態補償方案」、「國際里山倡議發展趨勢和運作機制」、「里山倡議經濟效益評估」等課題。

其次,《文化資產保存法》在2005年修正後增訂了「文化景觀」新項目,類別包括「農林漁牧景觀」,可說是國內與里山倡議直接相關的法規。目前各地方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和公告的文化景觀共計有46處,有5處登錄地與里山倡議的「社會──生態──生產地景」有關,包括澎湖七美雙心石滬、澎湖吉貝石滬群、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蘭嶼鄉朗島部落傳統領域以及池上萬安老田區等文化景觀地;其中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吉哈拉艾文化景觀,更是直接將里山倡議的「願景──方法──行動策略」三摺法融入其保存管理原則和保存維護計畫中。

其三,國家公園主管機關也在各處推動與里山倡議精神相符的友善環境農業,包括:台江國家公園在黑面琵鷺覓食區推廣傳統淺坪式虱目魚養殖、太魯閣國家公園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作在西寶農場推廣有機耕作、陽明山國家公園針對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以及十八份等聚落的水圳和梯田進行生態復育的策略研究、玉山國家公園在南安部落推廣有機水田、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開辦里山學校等等。

其四,農委會所屬農糧署、農業試驗所和各區農業改良場等部門,除了推廣有機認證外,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近年也在宜蘭三星鄉行健有機村發展有機「魚茭共生」栽培模式,同時在花蓮富里鄉進行以無脊椎動物作為水稻田農業生物多樣性指標的先驅性研究。

其五,在民間團體方面,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推廣「綠色保育農產品」及綠色保育標章;社區方面,花蓮瑞穗鄉富興社區與東華大學、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農委會花蓮農業改良場、台糖公司及相關民間社團合作,創立「與環頸雉和諧共處」為目標經營生態農場實驗地。此外,台灣各地操作生態友善農法以從事農、林、漁、牧等兼顧產業、生態和社會效益之案例尚多,亦符合里山倡議的精神和作法,惟有待調查和整理。

 

資料來源:李光中,2013,TPSI GO!建立台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大自然季刊NO.125, P70-77。

 
joseph jiau